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李晔雄教授领导的中国淋巴瘤放射治疗协作组(CLROG)继2015年在Leukemia和Blood发表两篇重要论文后,2017年将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Improved Locoregional Control With Prolonged Survival in Early-Stage Extranodal Nasal-Type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发表于医学权威期刊JAMA Oncology(IF 16.56)。李晔雄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我院放疗科杨勇主治医师,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曹建忠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
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接受放疗后的5年总生存率达到70%。放射治疗是最有效的局部控制手段,但随着全身治疗的进步,关于局部区域控制率(LRC)的提高能否转化为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以及化疗CR后能否降低放疗剂量已经成为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多中心研究,全国10家肿瘤中心共纳入1332例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研究发现,随放疗剂量提高到50-52 Gy,局部区域复发、疾病进展及死亡风险均逐渐降低,首次系统地证明50 Gy为最佳放疗剂量。将患者分成不同的放疗剂量组(0 Gy[单纯化疗]、10-39 Gy、40-49 Gy、50-59 Gy和60-70 Gy),发现不同剂量组的LRC与PFS和OS存在强相关性(R2 分别为0.988和0.97),每提高10%LRC可提高8-9%的PFS或OS。接受放疗的早期病人,高剂量组(≥50Gy)较低剂量组(<50 Gy)有更高的LRC(85% vs 73%; P <0 .001)、PFS(61% vs 50%; P = 0.004)和OS(70% vs 58%; P = 0.04),照射剂量是独立预后因素。高剂量放疗提高局控的规律与放化疗顺序或初始化疗近期疗效无关,即使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高剂量组(≥50 Gy)的5年LRC(88% vs 73%, P = 0.04)仍然明显高于低剂量组(<50 Gy)。局控率的提高和生存获益的线性相关性得到了31项研究共3438例病人的外部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