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把党史学习教育推向深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5月14日至16日,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组织党员干部赴河南林州,开展“党史院史寻根”活动。党委书记张勇同志带队,院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以及深圳医院的代表一行70多人参加活动。
林州(原林县)食管癌防治现场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新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应该知道,一段如火如荼的创业奋斗史,将林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紧紧联系在一起。“北京医疗队”是几十万林县人民的“北京亲戚”,而林县是许多肿瘤医院职工的“精神故乡”。
参观林州市食管癌医院
参观红旗渠纪念馆
情浓于血的纽带,使这次活动变成了一次“回家寻根”之旅。高铁飞驰在广袤的华北平原,而大家的思绪却超越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早已飞到了那块魂牵梦萦的土地。
林州是怎样的一片神奇所在?阔别的林州如今变成了什么模样?无论是初去的还是重访的,都在心里默默思忖。
车到林州,眼前的景象,出乎了所有人的想象。这就是那个曾经“路不通、水不通、食管不通”的林县吗?宽阔笔直的马路连着高速,气派洋气的高楼鳞次栉比,繁华的街道汽车如流,衣着时尚的行人熙熙攘攘......这处处散发的现代化都市气息,竟使大家恍惚还在北京的三环路,哪里有一点“光岭秃山头,十年九不收”的影子?沧海桑田,换了人间——是什么推动了这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林州食管癌防治研究基地——北京医疗队队部”找到了答案。
5月15日一早,全体人员来到姚村北京医疗队驻址,两进院落三排小二楼,在阴天暗灰色的晨光里略显斑驳,这就是60多年来我院在林县鏖战食管癌的指挥部,也是此行要寻的“根”。几十年间,一批又一批医疗队员,来了又去,从这里出发,走遍了林县的山山岭岭,为群众送医送药、防病抗癌。直到今天,还有技术人员会定期来到这里进行研究工作。整洁的小院和庭中几棵翠柏能够佐证这份执着和坚守。在“林县食管癌研究现场”展板前,魏文强主任声情并茂的讲解,把大家带回到那个艰难困苦却无怨无悔的岁月,一个个医院前辈的音容浮现面前,一幕幕不屈不挠的场景奔来眼底。天下起了小雨,细密的雨点汇成雨线从屋檐倾泻而下,同时也把可歌可泣的“医疗队”精神灌溉到每一个人的心里。300多名医疗队员的名字在墙上熠熠生辉,这些是我们的同事,却也是身边的榜样,就这样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握手,精神交会、血脉贯通。当每一个人在展板上郑重地签下名字时,“医疗队精神”已经埋在心底。怀着激动的心情,全体党员集合在党旗下,在张勇书记的带领下大声重温了入党誓言。
驱车来到林州市食管癌医院,远远就望见“北京医疗队——林州市食管癌医院”的巨幅标识高耸在主楼顶上。这个号称全国最大的“卫生院”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患者就诊,年手术量1200多例,放疗患者1600多例,化疗患者1900多例,食管癌综合治疗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是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焦广根副院长的讲述饱含深情:“每一个北京医疗队员都是天上的一颗星辰,他们散发了自己的光和热,为林县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和健康的幸福,他们留下的崇高精神和精湛的技术,也为林县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张勇书记的讲话更是给出了回答:“林县肿瘤防治现场和我院的创建几乎同时起步,是我院历史发展中并行的两条主线,我院几代肿瘤防治工作者,几十年一以贯之,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的需要为中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了以一切为了病人的高尚医德,深入基层的实践作风,向人类最危险的疾病挑战的无畏勇气和各方面协作攻坚的团结态度为主要特征的‘北京医疗队精神’,集中体现了我院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面貌,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大力弘扬、代代传承的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
我们在人工天河——红旗渠畔找到了答案。
峡深百丈壁立千仞,一水穿云玉带缠腰。站在风景独绝的奇山异水面前,惊叹是怎样的双手,一锤一凿,劈开了太行山,引来了漳河水?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培训老师的解说精炼生动、扣人心弦。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复原了半个世纪前,林县人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这块土地上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创造的人间奇迹。“土薄石厚”“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是林县自古不得不面对的恶劣自然环境,千年旱魔、世代抗争,但历朝历代千百年来也只能望“水”兴叹、徒呼奈何。自从来了共产党,人民幸福才有了真正的希望。在林县县委的领导下,林县人民以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三十万人民战太行,“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他们把党的工作作风和优良传统带到工地,调查研究、民主决策、科学施工、廉洁奉献、不怕牺牲......历时近十年,完成了这中国建筑史、水利史、文化史上的经典传奇。千万年难圆的美梦,变成了有形的现实。林县人民靠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创造了自己的幸福,也熔铸了一座丰碑,留下了一种精神,像这清澈的红旗渠水汩汩流淌,流向子孙后代、流向未来。
沿着平整宽阔的“水长城”(渠坝),蜿蜒来到分水闸,再攀登到青年洞。一路虽然风急雨骤,大家却激情难抑,好像甘愿接受这风雨的荡涤,希望再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
我们在影片《巍峨山碑——杨贵篇》中找到了答案。
15日晚,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礼堂,大家观看了专访影片。红旗渠建设的领导者、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耄耋之年,面对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泽群,坦露着自己的心迹。老人平静的叙述,朴实平易,却时时像一记记重锤,擂响观众的心鼓。是什么让年轻的县委书记生出这惊天动地的想法?是林县人民的苦难、是林县人民的盼望、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别人嘴里也许就是一句标榜,但在共产党的干部心里就是山一般的诺言,胜过一切。为了它,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丢官,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么艰巨的工程,这么长时间地干,你有没有后悔过?”“没有,从来没有!”,时隔多年仍然坚毅笃定、无怨无悔。偶尔也动情,声音哽咽、泪水盈眶,但都是在想到人民的时候——只为百姓伤怀,不为自己流泪。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写照。难怪杨贵书记离开二十多年后重回林县,全县人民扶老携幼来看老书记,当攀谈中问及对方年龄时,回答往往是我比你小两岁,或我比你大一岁。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人民就会把谁记在心里。有了这样的党员干部,有了这样的人民群众,又有什么样的奇迹不能创造呢。
我们在专题党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和专题讲座《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启示》中找到了答案。
16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机关党委杨建立书记应邀为大家讲授了专题党课。他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奋斗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历程,系统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背景,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迸发出巨大的实践力量,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所在。
红旗渠干部学院陈晓萍老师的讲座《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启示》系统总结了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原因、客观条件和精神实质,深刻阐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的现实意义。理论的总结,拨开了认识理解上的迷雾,进一步引导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路线和方略上来。
两天的“党史院史寻根”之旅,紧张而充实。当大家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动踏上归途的时候,之前的所有疑惑和不解都得到了肯定清晰的解答。通过这种现场、体验、走访、座谈、课堂有机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大家深深懂得,无论是红旗渠精神,还是与之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医疗队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的一个片段,是我国翻天覆地的革命和建设的一个缩影,是构成党的丰富精神谱系的一个部分,本质都是党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
这是一次难忘的精神寻根,从光荣历史中吸收的养分,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将激励着我们奋勇推进癌症防治和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新征程。
(文/宣传处 贾力涛 图/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