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50年也许仅是一滴水。但是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50岁已是知天命之年。我们骄傲——光阴未曾虚度,几代人都是时代弄潮儿;我们自豪——在中国肿瘤防治的舞台上,我们乘风破浪,铸就了辉煌…… 感谢祖国和人民,让我们在蹒跚之年,即有高起点的平台:国家不仅将拟议建造的国际和平医院整建制地移交给我们,使我们拥有当时最好的诊室、病房,同时从国内知名的医院调来优秀的医生、护师,担任各学科带头人,使中国第一家政府办的肿瘤医院,迅速成为了学科齐全、专业优势明显、学风严谨的学术团队。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扛起中国抗癌的大旗。 感谢我们的前贤,这些中国肿瘤专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们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综合治疗”与“研究型医院”的恢弘设计,是我们成功的保障、前进的方向。今天,吴桓兴院长倡导的“综合治疗” 和“个性化治疗”指导原则,已在医疗实践中益加完善,成为肿瘤治疗的模式。建院之初,我们的前辈以癌症高发区现场为基地,立足中国实际,闯出了一条有鲜明中国特色、卓有成效的肿瘤研究之路。今天,我们顺应肿瘤研究发展的趋势,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分子水平上展开了攻坚。 跨入新的世纪,医院、研究所进入了第三次腾飞的崭新历史阶段。外科大楼、诊断楼先后启用,床位创记录地达到1198张。2007年,门诊量近40万人次,住院病人超过2万人次,手术超过l万台。床位使用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均为国内肿瘤专科医院之首。我院在肺癌、食管癌、宫颈癌、肝癌、胰腺癌、大肠癌、乳腺癌、头颈部肿瘤及淋巴瘤等治疗方面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各医疗科室的大查房与联合会诊制度,几十年坚持不辍,并且日益发扬光大,化茧为蝶。胰腺肿瘤诊疗中心、肺癌诊疗中心、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淋巴瘤诊治中心等相继成立,标志我院肿瘤综合治疗与研究向着更精、更深的层次发展。目前,院所承担科研课题8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0项。国家启动的两个肿瘤研究“973”项目,全部由院所牵头进行。院所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国际抗癌联盟等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党和政府寄予厚望的“国家癌症中心”和“重大疾病研究国家实验室”已在筹建之中。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我们将向着更高标准,更高目标奋勇前进,作为肿瘤专业的医务工作者,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必须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回顾历史,我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展望未来,我们将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创新、去开拓,为战胜癌症而努力拼搏!
赵平
|
| 我来院所,正值院所从“不惑”迈向“天命”之际。面对日新月异的大好形势,欣喜之余常想:有的单位“小”尚可,“大”则乱。而我们,病床猛增到1198张、门诊突破40万,同时还将挑起“国家癌症中心”和“重大疾病研究国家实验室”癌症研究部的重担,为什么井井有条、游刃有余呢?力量的源泉在那里、文化的底蕴是什么?思之再三, 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几点。 昂扬向上,薪火传承。院所初创,老专家、老同志,学养深厚、脚踏实地、以身作则。在这种氛围中形成的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无穷的力量,像春风似雨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来者的人生取向、职业操守、精神风貌、工作规范。薪火传承,生生不息。其强大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可替代。此为一。 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从创立“综合治疗、个性化治疗”理论,到外科的功能性保全手术、内科的药物治疗,从建所时期开始的临床细胞学,到今日的分子肿瘤学,五十年我们没有一天松懈创新的脚步,没有在任何时期甘于人后。一路高歌,青春永驻。此为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太行山麓“三不通”的林县,到云贵高原的个旧锡矿,从为了节省搬运费自己动手安装钴炮,到今年接待40万全国各地的病人,不论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们以天下为己任,从不后退,永不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此为三。 百年基业,育人为本。院所能够持续不断的蓬勃发展,我以为坚持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路线是关键,否则不可能人才辈出,后劲无穷。文革中办起的护训连,文革末办起的复训班,以及为出国进修人员举办的外语培训班,这些同志无论是什么资历、什么学历,无论是从事什么专业、什么工作,他们与院所始终同心同德,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今天,院所已是国家肿瘤专业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德育依然是教育的核心。新职工就职宣誓、拓展训练,使年轻一代对院所文化认同,对院所精神皈依。她是希望之所。此为四。 一百年前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高度,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从日坛公园到龙潭湖畔,可圈可点者,绝非上述几点。院所发展中的每一段历史,都值得珍视、总结、提炼、继承,使之成为我们持续发展、再创辉煌的源泉和动力! 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董碧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