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研究引领临床 科学指导实践
时间:2011.03.23

发布时间:2011-3-23 | 撰稿:田古(科研处)| 摄影:刘习昌


  为了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院所科研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国家癌症中心的学术水平,从2011年3月起院所将陆续举办系列学术论坛。3月15日下午,院所第一场学术论坛开讲,詹启敏研究员在阶梯教室进行了第一次报告。
  在报告前赵平院所长做了讲话,他说:“临床医生每天要看很多病人,有繁重的医疗任务,往往忽视了科研,然而这是只拉车不看路的短视行为。研究型医院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术引领临床实践,临床医生需要具备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素质,需要面对临床问题积极思考,否则就是开单师、手术匠。院所在今年复旦大学医院研究所的排名中,排在了肿瘤专科领域的第一位,但是SCI论文数并未排在前列,虽然SCI并不能代表我们的真实学术水平,但是还是提醒我们在学术发展上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老协和有个月会的传统,把一些疑难病例拿出来大家讨论,每个人都发言,这种制度培养出很多大医学家。我们在这方面有欠缺,我们的专家在国外讲,在院外讲,但是院内交流相对少。学术论坛将作为院内学术交流的一个方式,每个月举行一次,基础的、临床的、预防的都来讲,第一次首先请了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詹启敏研究员,今后所有正高职称的人员都要有能力站在这个讲台上”。
  之后,詹启敏研究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题目是“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和肿瘤恶性表型”。他用简单幽默的语言阐述了肿瘤研究的复杂性以及肿瘤的临床表型与其内在的生物学改变的关系,并对他所领导的课题研究组近十年在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恶性表型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主要包括P53-GADD45通路如何调控细胞周期G2-M监测点、BRCA1-Nlp1在维持中心体稳定性和正常有丝分裂中的作用,证明Nlp是一个癌蛋白。从另一个方面,詹启敏研究员介绍了他们与临床科室合作,发现Aurora-A和Cyclin B1在人类食管中的异常高表达,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的深入探讨。最后,他谈到了医学研究模式的转变,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生物信息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广泛应用,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距离加大。他认为目前在我院所,基础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合作是最好的时期,但是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建立转化医学研究体系十分重要。    在提问的环节中,参会人员认为詹启敏研究员的研究工作深入而系统,体现出科学的严谨和学术的精湛,很受启发。詹启敏研究员对  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因为是第一场学术论坛,赵院长当场询问参会者的感受,包括临床高年、中年和低年资医生以及基础研究人员,大家就自己的收获和困惑进行了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