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入学的希波克拉底宣誓开始,逐步开启了我对于疾病和生命的关注。从进入医院开始见习、实习,到作为住院医师管理病人,就注定了我将与患者结识。透过医院这个浓缩的社会窗口,使我这样的年轻医生,在帮助众多患者医治疾病的过程中,渐渐清晰地看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从而对生命的认识更加深刻。其中一对老夫妻的诊治经历,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给了我许多的人生启迪,更加坚定了我做好一名白衣天使治病救人的崇高职业信念。
初次相识——他即将离世
那是一次在呼吸内科值夜班。
“请您考虑清楚,患者现在2型呼吸衰竭,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需要立即转到监护室治疗!不然今晚就可能过不去了!”我紧张地握着刚出结果的血气分析报告单,将每个数值分析给一位年近70岁的老奶奶,而她的老伴,此刻,正躺在普通病房的床上,艰难地喘息,肺癌全身扩散,危在旦夕。
“不用了,插管那么痛苦,我们还想和他说说话,陪他走完这最后一晚。转到监护室就看不见了,给他留一点最后的尊严吧!”老奶奶似乎没有经过太久的思考,双眼凝望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老伴,双手紧紧握着他有些冰凉的手,缓缓地、艰难地答道。从她暗淡的眼神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下如此决定所需要的巨大勇气,以及强烈的痛苦与无奈。我想,她应该早就料到这一天的到来,已经过深思熟虑、挣扎了很长时间吧。我一定要尊重老奶奶的决定,为老先生?守护了生命最后的尊严。我立刻请示了上级医师,便和护士一起,密切监测着心电监护仪上不断下降的各种参数,有条不紊地静脉输入各种抢救药物,尽管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
老奶奶和他的子女们一直守侯在老人身旁,陪他说话,为他擦洗。渐渐地,老先生停止了呼吸,他平静地去了,有尊严地走了。我既有值班中遇到患者逝去的忙乱与遗憾,也有从中体验到生命逝去带给亲人们的巨大痛苦。我彻夜未眠,从另一角度更加慎重地思考着医疗的价值,医生的责任,人生的意义……
再次见面——她重获新生
然而,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生活,不会总像你想象的那样,充满了转折与机遇。
让人意外的是,两年半后在心内科,我又见到了那位老奶奶。这次是因为高血压,需要做一些身体检查、调整降压药物而住院治疗的。此刻的她,清瘦了些许,但却活力四射,容光焕发。
“小宋大夫,咱们俩还真有缘啊。你看我现在,是不是年轻了?”“小宋大夫,这是我今年和老朋友在海南玩买的贝壳手串,送给你做纪念吧!”
“老伴走后,我在家歇了三个月,毕竟那段时间全在医院,休息不好,心情也比较压抑。后来,老朋友联系我,一起唱歌、跳舞,还共同参加旅游团,到全国各地转转走走,看到了很多美好的景色;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聊天,品尝美食;我一下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生活充满了色彩!”
“我的儿女也都有出息,孙子孙女都上学了,他们都支持我出去旅游,给我出钱,还帮我做参谋、买各种旅游生活用品。”照片中的老奶奶,一身运动装备,动感十足。老奶奶表情投入,一张张如数家珍地给我看数码相机里充满欢乐的照片。
从老奶奶轻松愉快的话语中,我没有感到一丝她对自己疾病的痛苦和忧虑,而看到的却是她新生活的欢乐与兴奋。我感到十分的欣喜,由衷地为她高兴,深深地祝福她。
又一次值夜班,我与老奶奶在病房中,聊了很多很多。她面对人生的坎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极大的鼓舞了我。设想一下,与自己相依相伴五十年的丈夫突然离开自己,接下来生活将如何继续?夫妻的深情该用何种方式继续表达?现实中的这位老奶奶,用她的实际行动给我上了最好的一课。有爱人、家人的生活,就要珍惜,与爱人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恩恩爱爱,一起期待白头偕老。爱人中途离开,自己尽管有万分难过和不舍,也不能因此陷入绝望,混混沌沌,还是要有尊严的生活下去。只有珍重自己的身体,与家人幸福快乐的生活,才是对逝去爱人最真挚的热爱,最深切的安慰,最隆重的纪念。
(作者就读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轮转期间均在北大医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