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沟通肿瘤是一组同时累及颅底内外结构的颅底肿瘤,也就是说,肿瘤的一部分在颅内;另一部分在颅外。头颈部肿瘤向颅内生长、颅内肿瘤向颅外生长以及颅底骨肿瘤同时向颅内外生长都叫颅底沟通肿瘤。就肿瘤性质而言,来源于颅内的颅底沟通肿瘤良性偏多,如脑膜瘤、神经鞘瘤等;来源于头颈部和颅底骨质的颅底沟通肿瘤恶性偏多,如鼻旁窦癌、嗅神经母细胞瘤、脊索瘤、软骨肉瘤等。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统计,颅底沟通肿瘤中恶性肿瘤占70%。
“颅底沟通肿瘤该去哪个科看?”,很多病人不明白,不少医生也不清楚,因为它涉及学科多。颅底为传统神经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颌面外科和眼科的交界领域。外科手术是大多数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和确诊手段,而颅底沟通肿瘤颅内部分归神经外科,颅外部分涉及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或颌面外科,该去哪个科看呢?此外,还有少数肿瘤如嗅神经母细胞瘤、鼻咽癌、淋巴瘤对放疗或/和化疗敏感,通过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后可以直接放化疗,不需要手术切除,可以直接去放疗科或肿瘤科治疗。
按照传统就医模式,病人出现哪个学科的症状就去那个科看,如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就到神经外科看,出现鼻塞、鼻出血就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看。结果有可能是病人得不到了彻底治疗,如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肿瘤颅内部分,残留颅外部分;或是耳鼻咽喉、颌面外科切除肿瘤颅外部分,残留颅内部分,都需要二次手术,否则肿瘤很快复发。残留或复发肿瘤的再次手术因疤痕形成和正常解剖结构的破坏往往更加困难,更容易复发。相关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病人也因此承担了更多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目前西方国家大多数大型医疗机构都由多学科组成的颅底中心来处理颅底肿瘤。如美国马塞诸塞州总医院颅底中心、斯坦福癌症中心颅底中心都很有名。这些颅底外科中心医务人员由头颈外科或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射科医生组成。他们共同评估病人、共同讨论制定并实施治疗方案,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密切配合,提高了颅底肿瘤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我国颅底外科的仁人志士们越来越重视颅底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多学科合作,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日前结束的“第四届中国颅底外科多学科医师论坛”为颅底外科多学科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如会的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颌面外科和神经外科专家们全面介绍了各自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促进了颅底多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值得关注的是,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绍了他们在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和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发展基金资助下完成的“颅底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似乎回答了“颅底沟通肿瘤该去哪个科看?”这个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亚洲地区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中心,肿瘤综合治疗是肿瘤专科医院的优势。从2008年8月起,该院有每周一次的、由头颈外科、神经外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影像科参加的多学科病例讨论制度。像颅底沟通肿瘤这类复杂的头颈颅底肿瘤,无论首诊神经外科还是头颈外科,在治疗前甚至在住院前都经过多学科病例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对整个治疗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尽量保证手术、放疗、化疗的无缝连接。需要手术切除的颅底沟通肿瘤由神经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同时参加手术,一期切除肿瘤,避免了分期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迄今为止,已经为300余例颅底沟通肿瘤提供了合理治疗,深受患者欢迎。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颅底沟通肿瘤去哪个科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建立了“颅底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不管是神经外科还是头颈外科收的颅底沟通肿瘤都会接受多学科病例讨论和综合治疗,从而避免转诊和分期手术。可以相信,随着“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理念的深入人心和“颅底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推广应用,颅底沟通肿瘤会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