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肿瘤患者“新冠阳性”发热情况下的“靶向”治疗
时间:2023.03.11

一、如何区分“新冠”发热和“普通”发热

肿瘤患者发热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包括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癌性发热、细菌及不典型病原体感染等等。此外,冬季为流感、普通感冒高发季节,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也是上述疾病的易感人群。因此,作为肿瘤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自查。

1、接触史

作为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在诊断上是重要的参考因素。当肿瘤患者出现发热时,首先要确认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接触史。同时密切接触的家人是否有发热症状或上述接触史。

2、病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普通感冒、流感均由病毒引起,但病原学上各有不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顾名思义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普通感冒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流感致病原为甲型、乙型、丙型流感病毒。患者出现发热后,可通过新冠核酸病毒检测或抗原自查以排查是否感染新冠。而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多发生于化疗后,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初次化疗、大剂量化疗或更改化疗方案的患者需要警惕。癌性发热常见于肿瘤负荷较大、肿瘤快速进展或终末期患者。

3、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发热、乏力、干咳、咽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鼻塞、流涕、腹泻、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然而,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多发生于化疗后,多为细菌感染,常伴有寒战。癌性发热则以中低热常见,发展慢,病程长,持续时间可达数周以上,与肿瘤进展或肿瘤治疗有关。

二、新冠发热应如何处理?

肿瘤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发热,首先应予以物理降温,温水擦拭额头、耳后、颈部、手心等部位,适当降低室温,减少衣物,切勿捂汗。若体温超过38.5℃,可予以药物退热治疗,如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洛索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解热镇痛药物。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选择混悬液剂型。无法进食的患者,可采用吲哚美辛栓、乙酰氨基酚栓等肛门给药的方式缓解发热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需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使用,切勿叠加,以免引起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此外,对于原发灶未切除的食管癌或胃癌患者,或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上述药物具有引起或加重出血的风险,可同时予以黏膜保护剂或抑酸药物。退热的同时,需注意水分的补充和电解质的摄入,以避免大量出汗引起脱水。退热药物使用超过3天仍持续高热者需及时就医。

三、肿瘤患者如何预防?

首先应加强防护意识,肿瘤患者作为易感人群,应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出门佩戴口罩,常通风,勤洗手。提高自身免疫力,做到生活规律,适当锻炼,劳逸结合。注意饮食卫生及膳食营养均衡,荤素搭配,食物种类多样化,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蛋、奶等。放松心情,保持愉悦。抗肿瘤治疗期间,就近医院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撰稿:姜志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