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感染了新冠病毒,会不会增加抗肿瘤治疗的不良反应?
时间:2023.03.08

自2019年开始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席卷全球,三年来,新冠病毒恍然若梦,夺走了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2019年底在辞旧迎新之际,新冠的爆发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党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的一系列疫情防控举措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药物研发、疫苗接种、新冠指南发布等让社会公众对新冠病毒认识逐渐增加,从起初的焦虑畏惧过渡到坦然面对。2022年底,很多人先后感染新冠病毒,在此过程中,一些人由刚开始时的慌乱无措到后来逐渐养成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加强运动健身等习惯,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较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特殊群体,由于肿瘤本身及抗肿瘤治疗导致的自身免疫力低下,成为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新冠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病例也可表现为高热;部分人群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将给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治带来诸多困难。感染了新冠病毒,应不应该进行抗肿瘤治疗或者增加治疗的不良反应呢?这需要结合不同抗肿瘤药物的杀伤肿瘤细胞的特点和不良反应情况个体化评估。

肿瘤化疗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等骨髓抑制相关不良反应,以及恶心、乏力、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进一步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因此可能会使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加重。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接受化疗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和死亡率。有研究显示老龄患者、血液系统肿瘤、近 4 周内接受过化疗等与新冠高死亡率有关。因此原则上惰性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可暂时延缓化疗,直到症状好转。对于症状重或发展快的晚期患者,医生分析能够从化疗中明显获益的患者,可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结合患者的意愿、一般情况、年龄、合并疾病和脏器功能储备等因素谨慎给予化疗。

有研究分析了肿瘤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发现接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患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在接受单纯靶向治疗的患者中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明显升高,因此靶向治疗相对较为安全。单克隆抗体类靶向药物在输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发热、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因此在同等疗效的前提下,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可以考虑优先选择小分子口服靶向药物。部分靶向药物可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如利妥昔单抗,应尽量避免使用。

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肺炎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大量的炎症因子释放至肺引发严重的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简称免疫治疗)可能会引起免疫性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发力等等。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肿瘤患者接受免疫治疗是否会进一步加重新冠症状呢?在一项意大利研究中使用免疫治疗的新冠病毒阳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可以考虑先暂停使用免疫治疗,或延长治疗间隔。

内分泌治疗药物在乳腺癌中广泛应用,主要使用的药物包括他莫昔芬、托瑞米芬、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等,多数内分泌治疗药物可以居家口服。内分泌治疗药物一般不会引起血细胞的减少,不良反应轻微,新冠感染对内分泌治疗的影响较小,可以考虑继续治疗。

肿瘤细胞、抗肿瘤治疗和新冠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新冠病毒感染对抗肿瘤治疗的影响可能与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同治疗药物、治疗强度、变异毒株等有关。临床上需要根据癌症的轻重缓急、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毒性、患者的身体状况权衡抗肿瘤治疗的利弊并确定治疗时机。

肿瘤患者感染了新冠不要惊慌失措,正确认识当下疫情,积极做好防疫措施,听从国家和党中央的领导,我们伟大的祖国,使人放心。国家癌症中心和亿万万医护人员用心用情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相信肿瘤患者一定能安度疫情,乐观抗癌,迎接春暖花开!


撰稿:王文娜医生 审校: 王佳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