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痛苦的治疗让孙桂兰整日处在恐惧悲观中。经人推荐,她加入了“北京抗癌乐园”,在病友的鼓励下,让她的生命发生奇迹般的转机,身体渐渐康复。这样的抗癌经历,让孙桂兰体会到,癌症并不等于死亡,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疗,乐观坚强的心态,不是没有延长生存时间,与癌共存的可能。
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在与癌症群体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她愈发真切地感受到,癌症给无数家庭、个人带去巨大的伤痛,面对病魔,患者往往脆弱无助。
她决定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人们去正确看待癌症,去坦然面对,积极治疗,帮助癌症家庭走出绝望。200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成立志愿服务队之初,孙桂兰便成为了其中的一名康复志愿者。
曾经有一位乳腺癌的患者向孙桂兰倾诉:“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只想跳楼自杀。”
孙桂兰告诉她:“你的小小毛病,比我差远了。我连死亡通知书都接过,你的命这么不值钱吗?”
那位患者在孙桂兰的鼓励下,决定继续跟癌症抗争到底,后续治疗效果竟然出奇的好。她经常告诉孙桂兰:“孙姐,有你在,我就有信心。”
即使对于那些病情严重、无法康复的患者,孙桂兰的悉心开解,也能带来生命最后的抚慰。一位肿瘤患者病情十分严重,时日无多,极度抑郁。孙桂兰开导她:“所有人都会死,但在活着的时候,要活出精彩来,让别人记住你。”
在孙桂兰的关心和开导下,这位患者慢慢变得开朗起来,病房内有人想吃饺子,她就回去包饺子给大家吃。
孙桂兰说,小小的咨询台,能给人心灵带来这么大的帮助,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门诊导医、病房慰问、心灵关爱、专业咨询、爱心捐赠……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8年,在短短十年内,已开展多项服务项目,目前有2700名志愿者注册,累计服务时间超过14万小时。
2018年8月8日,医科院肿瘤医院以“志善至美”为主题,召开医院志愿服务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党委书记赫捷介绍,目前医院的志愿服务已经形成一套“以体现公益性为己任,以广集社会力量为途径,以自愿参与为原则,以医患和谐为目的”的志愿者长效管理模式。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付凤环看来,“坚持”是描述志愿服务十年历程中最贴切的词语。万事开头难,在起步阶段,医院招不到志愿者,付凤环就发动办公室同事、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大厅做导诊服务。志愿者工作的运行阶段,来自管理层面的挑战不断,如何避免志愿者不被作为杂工使唤,如何确保志愿者在工作中的安全,如何确保志愿者不被用心不良的医药销售人士“利用”……在十年不断的实践中,医院引入医务社会工作管理,拓展服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探索公立医院志愿者服务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好在我们坚持了下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做志愿者,志愿者的素质也在大大提高,工作开展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付凤环说。
心有大爱,落于微行。医科院肿瘤医院的志愿者队伍中,有耄耋之年的老者,有朝气蓬勃的学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有医生、护士,有癌症患者,还有普通市民。在现场,医院为志愿服务十周年优秀志愿者以及优秀志愿团队颁奖表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机关团委副书记石宁辉、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宣教处处长张红苹、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志愿服务处副处长李勇等相关领导出席活动。石远凯副院长、李磊副主任为本次活动致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 | 干玎竹
来源 | 搜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