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我院高发现场10年随访研究证实——内镜筛查技术组合食管癌预防效果明显
作者:流行病学研究室 冯昊 时间:2015.05.29

我院流行病学研究室食管癌早诊早治研究组在食管癌高发区开展的长达10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日前在世界顶尖级肿瘤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发表。这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食管癌高发区内镜筛查技术组合可以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被国际学界评价为“食管癌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与河北省肿瘤医院、磁县肿瘤医院合作开展。在“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研究人员依托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北磁县建立覆盖超过4.5万人的前瞻性随访队列,采取以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社区对照设计,以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主要终点指标,经过10年的长期连续随访,干预组纳入6827人,其中48.62%的人接受了内镜下碘染色筛查,所有病理诊断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晚期癌的患者都得到了进一步治疗。6200人入组对照组,并随机抽取797位志愿者接受访谈,以了解两组人群危险因素变化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内镜筛查技术组合癌症预防效果明显,经过长期随访,内镜筛查后,食管癌累积发病率降低29.47%,发病风险降低39%;累积死亡率降低33.56%,死亡风险降低55%。

食管癌是主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GLOBOCAN2012估计,食管癌位于世界恶性肿瘤发病顺位第8位,死亡顺位第6位。2012年全球约有45.6万食管癌新发病例和40万死亡病例,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发病和死亡病例均占全球的80%以上。食管癌是我国特有的高发肿瘤。目前每年新发患者约22.3万人,死亡19.7万人,食管癌发病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的50%,占发展中国家的60%。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全国食管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在我国癌症死亡病例中仍占11.19%,位于死亡顺位第四位,尤其是在卫生资源欠缺的农村高发区,食管癌仍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疾病负担。

食管癌防治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治疗。我国科研工作者根据多年高发现场研究经验,初步形成了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的食管癌早期筛查方案。从2005年起,食管癌内镜筛查技术以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卫生专项资金的形式首先在2个高发区试点开展,随后扩展到13个高发现场,近年来筛查点已经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多个县和城市社区,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一最新研究结果不仅为我国高发区食管癌早诊早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也为世界上制定食管癌筛查指南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相关结论也可为其他高发区的癌症防治工作提供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