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全自动免疫组化可用于检测多种肿瘤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状态
作者:病理科 应建明 邱田 时间:2015.05.29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应用全自动免疫组化(IHC)平台检测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广泛使用的检测方法比较,包括实时荧光PCR法(Real-time PCR)及Sanger测序法,总体符合率为99%,特异性为99%,敏感性为100%,提示全自动免疫组化方法可用于检测肿瘤组织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状态。该研究于2015年3月18日在线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BRAF基因编码一种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激酶,是MAPK信号通路的重要转导因子,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BRAF基因突变在肿瘤患者中首先发现于2002年,最常见的突变是第15号外显子上的V600E突变。BRAF V600E突变可发生于多种肿瘤,如黑色素瘤、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胃癌、卵巢癌等,常见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黑色素瘤、结直肠癌。研究表明,BRAF V600E突变预示Ⅱ和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不良。NCCN指南推荐的Lynch综合症的检测策略中,推荐在DNA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的病例中进行BRAF基因突变检测。BRAF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为常见的基因突变,BRAF V600E突变可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BRAF V600E突变的存在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死亡率增加相关。甲状腺癌NCCN指南指出,BRAF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BRAF激酶抑制剂威罗菲尼Vemurafenib一期和二期临床实验证明携带BRAF V600E突变的黑色素瘤患者对抑制剂响应率超过50%,6个月总体生存率84%。因此,BRAF基因突变检测已成为多种肿瘤临床诊治必需的检测项目。

目前,BRAF基因突变检测平台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是直接测序法和Real-time PCR法,这两种方法检测准确性较高,但操作比较复杂,检测周期较长。因此选择合适的BRAF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十分重要。本研究中应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BRAF V600E突变特异性抗体检测了779例肿瘤样本,包括611例结直肠癌,12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41例恶性黑色素瘤。在779例样本中,150例BRAF(V600E)IHC结果阳性,其中38例(611,6%)结直肠癌,102例(127,80%)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例(41,24%)恶性黑色素瘤。与Sanger测序和实时荧光PCR方法比较,BRAF V600E IHC的特异性为99%,敏感性为100%。该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全自动IHC 检测BRAF V600E作为一个简单、经济、快速实用的筛选方法,对于推广作为常规病理检测项目的应用提供了详实的临床试验依据,具有很强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