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4日中午11:3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青年学术沙龙在科研楼二层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沙龙活动的主题是“基于高通量平台发掘肿瘤分子标志物”,由放疗科惠周光副主任医师和病因及癌变研究室肖汀副研究员作为共同召集人。围绕“基于高通量平台发掘肿瘤分子标志物””这一主题,放疗科王绿化副院长、胸科实验室陈照丽副研究员、病因及癌变研究室冯林博士分别做了精彩报告。
首先,放疗科王绿化副院长报告了“结合研究结果分析临床科研思路”。介绍了针对肺癌病人放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高通量的单核苷酸多肽(SNP)芯片技术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了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病人存在TGF-beta 1,COX-2等基因SNP位点的异常。这些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在国际性会议上做了精彩的报告。
随后,胸科实验室的陈照丽副研究员做了题为“新的肺癌血液诊断分子标志物---异柠檬酸脱氢酶1”和“miRNA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报告。探讨了通过2D DIGE与质谱联用寻找血液中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工作,发现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在肺腺癌的早期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借助miRNA芯片平台,分析了食管鳞癌的癌变过程中发挥作用的miRNA,发现miR-92a可以调节某些重要基因的表达。
最后,为促进临床和基础科研的相互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寻找合作的切入点,癌变研究室的冯林做了题为“基因芯片技术和二代测序技术比较”的报告,从各个角度介绍了两种方法的异同并分析了优缺点,给临床大夫在分析样本的过程中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本次活动报告内容很有针对性,气氛十分活跃。来自胸外科的毛友生教授、邵康副主任医师;内科的王燕教授、樊英副教授;细胞学的郭会芹副主任医师;重点实验室的钱海利教授、张钰、肖汀副教授等二十余人参会。很多年轻医师也踊跃参加,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次报告议题明确,重点在于高通量技术在肿瘤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为基础和临床更好的沟通与合作提供了平台,将临床问题转化为基础研究,再服务回临床,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图:科研处 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