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中午11:30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青年学术沙龙在科研楼二层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沙龙活动的主题是“分子标志物研究中的规范”,由胸外科实验室陈照丽副研究员和病理科郭会芹副主任医师作为共同召集人。围绕分子标志物研究中的国际规范、研究设计及结果报告规范等内容,胸外科实验室的陈照丽副研究员、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李霓副研究员以及胸外科的李嘉根博士做了精彩的报告。
胸外科实验室的陈照丽进行了题为“分子标志物研究中的规范“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癌症早期检测和筛查血液分子标志物研究的5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研究的目的、标本的选择要求、结果分析、样本量估算及存在的要注意的问题;随后又从另一个层面介绍了NCI的早期检测研究网络(EDRN)在标志物研究中的理念和多步骤验证的研究策略,介绍了EDRN 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是如何最大程度的保证标志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最后举例介绍了多中心标准参照样本的收集和使用规范。
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的李霓就Case-Control研究做了全面详细的讲解,介绍了Case-Control研究的理念、配对方法、研究目的、如何进行 Case和Control的选取、样本量估算方法、资料收集标准、研究结果的报告、统计参数的含义,以及这类研究的优缺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胸外科的李嘉根就在撰写标志物文章时,应遵循的国际要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首先介绍了诊断标志物研究结果发表时应遵循的STARD(Standards for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规范,从前言、材料方法、结果共25条要求;随后介绍了预后预测分子标志物研究结果撰写文章时应遵循的REMARK(REport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umour MARKer prognostic studies)的规范,从前言、材料方法、结果共20条要求。
本次沙龙邀请了从事分子标志物研究的多位研究员及主任医师,有代敏研究员、汪红英研究员、冉宇靚研究员,黄镜主任医师、石素胜主任医师、冯晓莉主任医师,还有邵康、惠周光副主任医师,钱海利、张钰、肖汀副研究员等二十余人参会。报告主题明确、内容系统全面,为大家开展分子标志物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参考的规范,使大家在今后的研究中有据可依,进行多学科结合,提高研究设计和实施中的规范意识。报告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的共识是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实际工作中,从研究设计、标本收集到多中心研究还存在很多的挑战,需要在研究中进行多中心多学科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