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中午11:3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第十五次转化医学沙龙在科研楼二层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活动的主题是“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由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玉琳助理研究员和内科袁芃副主任医师作为共同召集人。自从2004、2007和2008年,美国FDA先后批准CellSearch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与分析系统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的预后评价以后,2012年12月,该系统在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检测又获得了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恶性肿瘤的治疗监测和早期诊断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围绕这一主题,内科马飞副主任医师、免疫室张文博士、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穆洪博士分别做了精彩报告。
首先,内科马飞副主任医师报告了“三阴性乳腺癌的干细胞研究”,介绍了国内外在三阴性乳腺癌方面的治疗现状,和他本人在此方面开展的临床科研工作进展。三阴性乳腺癌预后不良,患者肿瘤干细胞比例的高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他提出,如何通过干预肿瘤干细胞达到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目的,如何实时监测患者体内的肿瘤干细胞都是当前三阴性乳腺癌研究中的临床难题。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是实时监测肿瘤干细胞的有力工具和窗口。
随后,免疫室张文博士做了题为“基于肿瘤特异性溶瘤病毒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当前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他们实验室新近建立的一种不依赖于细胞表面标记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基因工程改造的表达GFP标记的重组单纯疱疹病毒颗粒,可以选择性感染并示踪离体外周血中的有活力循环肿瘤细胞,并经荧光显微镜或流式细胞检测。初步的样本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灵敏度高于CellSearch方法。
最后,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晓航教授课题组的穆洪博士介绍了“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简介了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主要临床应用,以及该实验室建立的循环肿瘤细胞阴性富集检测方法在食管癌患者治疗监测,以及肝癌研究中的主要进展。该富集方法不依赖于循环肿瘤细胞表面标记,理论上可以富集到采集外周血中的全部稀有细胞,依赖于特异的抗体,还可以检测这些细胞中的干细胞和发生间质细胞转换的细胞。
本次活动报告内容明确,气氛十分活跃。来自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赵晓航、汪红英研究员;许杨、钱海利、肖汀、朱红霞副研究员;刘梅助理研究员;胸外科实验室陈照丽副研究员;内科的王燕主任医师、杨林副主任医师、汪麟、孙永琨、杜丰大夫等三十余人参会。很多年轻医师也踊跃参加,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次报告议题明确,重点在于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等问题,为基础和临床更好的沟通与合作提供了平台,利用基础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临床问题,结果再服务于临床,将极大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