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30日中午11:3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青年学术沙龙在科研楼二层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沙龙活动由放射治疗科主任医师王维虎和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咏梅副研究员作为召集人,主题为“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的现状和困惑、基础研究的进展与意义 ”。放射治疗科王维虎主任医师、腹部外科王黎明副主任医师、病理科石素胜主任医师、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咏梅副研究员及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梓彤分别做了精彩报告。
首先,放射治疗科王维虎主任医师介绍了原发性肝癌在放疗技术方面的进步,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结果。随着精确放射治疗的发展,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可使放射剂量主要分布于肝脏肿瘤局部,保证肝癌接受高剂量放疗的同时减少了周围正常肝组织和正常器官的受照射剂量和体积,在未明显增加治疗副作用的前提下提高放疗剂量,从而提高了疗效,如总的来看,介入治疗后的患者进一步放疗后,不论有效率还是生存率都较单纯介入治疗组要提高1倍左右,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加拿大的学者指出原发性肝癌的放疗已经从姑息逐渐走向根治。但是患者放疗后局部病变控制良好,如何控制肝内其他部位和肝外出现的新病变,是我们需要提前预测和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腹部外科王黎明副主任医师介绍了肝癌术后高危复发因素—意义与思考,为进一步根据患者术后高危复发因素指导下一步治疗、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疗效做了很好的探索。
病理科石素胜主任医师介绍了肝细胞癌克隆性起源研究的国内外进展,为正确指导临床治疗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三位临床医师的介绍和对临床问题的阐述后,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咏梅副研究员作了题为 “肝癌基础研究进展”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中国加入国际癌症基因组协作组(ICGC)及肝癌作为五大癌种之一的情况。梳理了近几年国际肝癌基因组研究重要研究成果。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从全基因组的水平认识肝癌发生中的异常改变。利用这一技术,多个国际协作组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肝癌的全基因组测序证实了HBV整合到肝癌基因组,而HBV的基因组整合到肝癌患者基因组的频率较配对的癌旁组织的基因组更高,且HBV的基因组DNA常整合到肝癌患者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位置,HBV整合位点上,大量基因拷贝数扩增。Wnt/beta-catenin 和 JAK/STAT 通路发生改变为62.5%、45.5%,是肝癌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两个驱动通路。常见的基因突变有P53 (18%)、CTNNB1 (10%)、 KEAP1 (8%)、C16orf62 (8%)、MLL4 (7%)和 RAC2 (5%)等,深入的研究可能提供肝癌新的诊疗靶点。在RNA层面,介绍了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s(LncRNA和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梓彤对2014年发表在《cancer cell》的一篇与肝癌转移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文章做了介绍,从肝癌的肝内转移到肝癌的肝外血行转移,探讨了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癌转移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肝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探索和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次活动报告内容很有针对性,气氛十分活跃。沙龙有幸邀请到介入科主任李槐主任医师、副主任李忱瑞主任医师、闫东副主任医师;腹部外科田艳涛主任医师、荣维淇副主任医师;内科黄镜主任医师、马飞副主任医师;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曲春凤研究员、马洁研究员、汪红英研究员、钱海利副研究员、王海娟副研究员;病理科细胞室郭会芹副主任医师;流行病室陈汶副研究员等。大家踊跃参加,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这次报告重点立足于临床问题继而凝练出科学问题,提出基础研究结合临床问题的合作点,为临床与基础搭建了沟通与合作的桥梁,随着经典分子生物学与近年飞速发展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带给我们的大数据时代将为我们提供更多可利用的诊疗分子标志物服务于临床,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最终为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