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肿瘤外科学教研室(含腔镜、重症监护和麻醉学)
时间:2022.10.27

肿瘤外科包括头颈外科、胸部外科、肝胆外科、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乳腺外科、泌尿外科、妇瘤科、神经外科、骨科、重症监护医学室(ICU)、麻醉科和内镜科等临床科室,学科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诊治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共有博士生导师77人,硕士生导师117人。

头颈外科是一个治疗鼻及鼻窦、口腔颌面、喉、下咽、颈段食管、甲状腺等头颈颌面部恶性肿瘤及颅内肿瘤的外科专业科室,是国内肿瘤学界最早建立的科室之一。目前设有病床102张,分为3个病房,共有医护人员79名(医生30人,护士49人),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4人;博导4人,硕导4人。该科是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认可的英国颌面外科医师的训练基地。头颈外科在国内最早开展喉及下咽部分切除术、颅底手术、鼻咽癌放疗失败后挽救手术及下咽颈段食管癌的术前放疗综合治疗等,提高了生存率。另一方面,强调肿瘤外科的器官功能的保全性治疗,应用各种游离皮瓣修复头颈部术后缺损、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科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并多次获奖,其中“下咽癌的综合治疗及手术”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科技部科技进步奖、“部分喉切除治疗T3、T4喉癌”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颈分(择)区性清扫术治疗头颈部鳞癌的前瞻性研究与临床规范化治疗模式的建立》获中华医学会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在国内牵头制定了《分化型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专家共识(2017版)》,受国家卫健委委托指定《甲状腺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等。

胸外科获卫健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连续11年在复旦版全国医院排行榜上名列第一。胸外科自成立以来,一直肩负疑难杂症的诊治、规范化治疗、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重任。该科有一支由10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强大的医疗和护理队伍,其中包括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10人,主任医师14人,副主任医师16人。技术力量雄厚,诊疗水平一流,年门诊量近10万人次,年手术量近1万台。该科配有专门的实验室,建立了临床肿瘤遗传资源库。主持开展了多项有关肺癌、食管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项目,近5年,胸外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40项,“973”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2项、科技创新2030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部级课题3项。近5年累计发表论文517篇,其中SCI论文330篇,总计影响因子1975分。

肝胆外科现有医师16人,其中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其中多名医师在国内学术团体担任重要学术任职。肝胆外科人才梯队完整,在行业内具有国内及国际影响力。科室现开放床位44张,年平均手术量1000余台,科室践行精准外科理念,积极推广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强调围手术期管理,同时坚持肿瘤综合治疗理念,提高肿瘤诊疗的长期生存率。科室建立多个临床科研研究,包括:中央型肝癌联合放疗系列临床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研究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均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依托肿瘤医院的学科平台优势,肝胆外科在中央型肝癌联合放疗及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多学科治疗策略,神经内分泌肿瘤综合治疗处于国内及国际前列,行成特色的诊疗技术与模式,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奖励,并在上述领域已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疑难病诊治中心。科室始终重视科研与教学工作。近5年科研立项23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项;开展临床试验1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82篇,IF>10分共11篇。科室成员多次在国际会议发言交流,牵头制定相关领域专家共识,荣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华夏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科技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胰胃外科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人。科室现开放床位64张,年手术量1500余台,其中腔镜比80%以上。依托肿瘤医院的学科平台优势,科室致力于胃及胰腺肿瘤的诊治,并始终走在国内及国际前列,如:国内率先开展腹部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牵头制定了第一版胰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专家共识、首次开展了以术中放疗为基础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综合治疗、临床上首次提出“剪裁式胃次全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中部癌、建立了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发起并推广胃癌膜解剖理念在新辅助治疗胃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明确了不可切除IV期胃癌治疗适应证和较为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策略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术与模式,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奖励,已成为国内胃与胰腺疑难重症病例的诊治中心。科室始终重视科研与教学工作。承担着“十五”国家科技攻关、“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目前在研课题15项,总经费800余万元。近五年发表文章百余篇,其中SCI文章80余篇。在全国及北京市医学会、抗癌协会及医师协会等学术组织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组长及秘书等职责10余人次。作为主编及副主编,共出版专著20册。

结直肠外科目前包括三区一部,三区为结直肠外科一、二、三病区,一部为编辑部。科室现有医生22名。护理团队包括护士长2名(其中1名为副主任护师),护师(士)57人,包括国际认证造口师4名。结直肠外科现有病床110张。近年来结直肠癌手术超过3300例/年,其中腹腔镜手术占95%。科室努力打造“微创中的微创,疑难中的疑难”两大特色品牌。在微创外科领域,倡导结直肠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并逐步完善新术式十余种,迄今为止完成NOSES手术超过700例,手术例数居国际首位。在疑难手术方面,积极开展联合脏器、多脏器切除手术,全盆腔、后盆腔脏器切除手术等,年手术例数百余台。为实践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建立快速康复外科病房,通过优化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增加床位使用率。为实现肿瘤治疗的规范化,组建结直肠肿瘤多学科治疗团队,每周进行MDT查房,年诊治病例累积300人次,其中92%住院接受治疗,使疑难患者及时有效得到诊治。科室依托医院及国家癌症中心,借助《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的学术平台,大力倡导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科室成员在各级协会共任职113人次。科研方面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 “精准医学研究”专项“结直肠癌专病队列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和院校级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1000多万。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年轻医生的全方位培养,全面提升医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采取“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模式,为中青年医生确立发展方向。科室注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进修医师培训,专业理论与临床技能结合,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科室连续举办五届国家癌症中心国际结直肠癌高峰论坛,第四届参会人员超过5000人,已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结直肠学术会议。科室组织国内专家编写多部行业指南和共识,全力促进国际间合作,目前与美、韩、日、英、俄等国家建立重要协作关系。成立国际与中国NOSES联盟,撰写多部NOSES专家共识及NOSES专著,并被译为英、日、韩、俄等语言全球推广,组织百余场中国NOSES巡讲和学习班,为我国NOSES微创外科占领世界高地打下坚实基础。

乳腺外科是以乳腺肿瘤的诊断治疗为主的临床科室,诊疗范围包括乳腺癌、乳腺叶状肿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纤维腺瘤等良恶性肿瘤及各种乳腺增生性病变等,是国内最早开展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触诊阴性早期乳腺癌定位活检、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等研究的单位,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的主持单位,为国内普及乳腺癌保乳、前哨、触诊阴性微小病灶定位、乳腺癌整形等先进技术提供了理论、实践依据与经验。科室床位使用率与周转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开展乳腺癌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即刻乳房整形手术比例在国内名列前茅。目前科室设有床位84张,现有医生18名,其中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7人,护士4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人。每年完成各种乳腺手术近6000例,其中乳腺癌手术4000余例。

泌尿外科几乎所有疾病都是通过微创技术得到治疗,手术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科室在腹腔镜复杂肾肿瘤的保留肾脏手术、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静脉瘤栓取栓术、保留性神经的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术、腹腔镜淋巴结清扫术等疑难、高风险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新性开展的全腹腔镜下邢式新膀胱手术,明显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泌尿外科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人。

妇瘤科是一个集手术、化疗、靶向、免疫和放疗等手段综合治疗各种妇科肿瘤的科室。同时主持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病防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工作; 主持多项国际和国内多中心抗肿瘤药物Ⅰ-Ⅲ期临床研究;负责编写多部妇科肿瘤的诊治指南,医教研水平全国领先,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科室拥有临床工作人员106人,其中包括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11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导8名。目前设有病床129张,3个病房及妇科放射治疗和化疗中心。在国内率先研究报道中国遗传性卵巢癌BRCA1基因突变位点(Liet al,IJGC,2006)。主持开展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如:国家1类新药氟唑帕利全国多中心I~III期临床研究并成功获批上市;尼拉帕利及奥拉帕利的全球/国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并推动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多中心临床研究;ADC类药物、FAK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创新药物治疗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多项临床研究。同时,首次发现并鉴定NOD1、NOD2和TMOD3等在宫颈癌中表达异常并促进其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近5年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和BMC Medcin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培养了一支善于开展基础医学、转化医学及临床研究的团队。

神经外科是一个发展迅速、特色鲜明的新兴学科,特色优势为各种颅内肿瘤、脊髓髓内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和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综合性治疗。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专著3部,在国外SCI杂志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现有一个病区,床位27张,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

骨科是一个主要针对骨肿瘤(原发骨肿瘤、瘤样病变、骨转移瘤等)、软组织肿瘤、皮肤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皮肤鳞癌等)开展诊断和综合治疗的肿瘤专业科室,目前病床床位23张,正式医护人员19名,其中医生8名,包括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各1名。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市级、局级等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合作国际科研课题1项,研究方向聚焦于脊柱转移瘤的微创治疗、软组织肿瘤人工智能数据库、以及骨转移瘤、软组织肉瘤、黑色素瘤的的发生机制与预后监测研究等,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发表于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Bone等杂志。

麻醉科目前有医护人员70余名。以胸科麻醉,头颈部手术麻醉,疑难肿瘤病人麻醉为特色,高龄和危重症病例占比超过50%,年完成肿瘤麻醉3万余例,在双腔支气管麻醉,气管内肿物及隆突成型术等疑难手术麻醉,头颈、盆腹腔巨大肿物麻醉,嗜铬细胞瘤麻醉,困难气道管理,以及癌痛治疗等方面独具特色,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目前有博士导师2名,硕士导师4名。每年主办麻醉与认知功能研究国际高峰论坛、全国胸科麻醉及疼痛管理论坛等系列国际和国家级学术会议,有重要的国内外影响力。在肿瘤麻醉与镇痛,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等研究方向开展了广泛的工作,目前主持国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医科院创新工程等研究项目,在多个领域发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多项国家级专利授权。

内镜科是集内镜诊断、治疗、病房、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独立临床科室,目前是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中心,中国医师学会EBUS培训中心。科室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科室以恶性肿瘤的内镜下微创诊治为主要专业方向,开展普通内镜筛查、IEE诊断、超声内镜及以ERCP诊疗为主的针对消化道肿瘤系统全面的介入诊疗工作。年完成内镜检查近60000人次。针对早期下咽癌、食管癌、贲门癌、胃癌、结直肠癌进行内镜下诊断及治疗临床研究,诊断技术全面,囊括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共聚焦等各种内镜诊断技术,治疗方面既包括ESD、EMR、MBM 、STER等经典治疗方式,也包括射频消融、冷冻、光动力等新型内镜下治疗。科室承担国家重大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专项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及北京市科委结肠癌综合诊断治疗课题,每年发现早期消化道肿瘤3000余例,每年完成内镜下早期消化道肿瘤微创治疗近2000例(ESD/EMR/MBM)。国内较早开展消化道超声内镜检查单位之一,现每年完成超声内镜检查4500余例,常规开展食管癌、胃癌及结直肠癌术前超声内镜分期检查,胰腺系统恶性肿瘤超声内镜评估,以及各种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及相关介入治疗,每年完成穿刺操作500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