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一带一路,协手陇原”——甘肃地区肿瘤防治现状及重离子束治疗肿瘤临床研究基地调研,于2019年8月16日圆满结束。
本活动项目经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立项审批,经院校领导批准同意,并给予经费支持。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李晔雄教授指导下,由放疗科张江鹄老师带队,放疗科硕士研究生曾强组织下进行。成员组成有放疗科博士研究生倪文婕、放疗科硕士研究生韩炜明、王泽坤、颜文彬、赵旭冉、李佳颖、罗希,共1位博士与7位硕士。
2019年8月12日至16日,我们沿着“一带一路”的医疗建设方向,抵达地处黄河上游,古丝绸之路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的甘肃,深入目标医疗中心,调研并客观反映甘肃地区目前肿瘤防治水平,深入了解甘肃放疗器械配置及人才现状,访问甘肃省重离子束治疗肿瘤临床研究基地,探究目前中国重离子肿瘤治疗现状及发展,为双方交流与发展做出协和的一份贡献。该项目客观调研甘肃肿瘤防治现状,为促进双方多边合作及交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放疗科研究生的学习、职业生涯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8月12日早到达甘肃省“兰州重离子医院、兰州重离子治疗研究中心”,受到王小虎院长热情的欢迎和接待。王院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目前世界及我国重离子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重介绍了我国重离子技术研发及临床治疗的先进性及阻碍。
重离子有着良好的放射物理及放射生物学特性,与光子相比其相对生物效应能提高2~5倍,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最尖端、最先进的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以治癌效果好、毒副作用小而著称。
目前全世界共12台运营中重离子医用设备,中国2台(甘肃武威1台,上海1台),甘肃重离子医院在2018年已经全面完成检测后完成了第三方检测报告,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医用重离子治疗示范装置完成注册检测工作,目前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并达到预期目标(尚未发表),标志着兰州重离子医院临床治疗正式开启,为西北地区甚至全国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是我国肿瘤防治事业的新的里程碑。交流中队员们也表现出对重离子治疗的极大兴趣,队员们就平常理论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向王院长提出问题,王院长也就相关问题为我们细心讲解,使我们受益匪浅。随后,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参观了重离子基地,详细讲解了重离子装置的原理,安装及治疗中的技术难点,使我们对重离子的认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但是,目前国内这项技术较国外开展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巨大挑战,且在今后临床拓展应用中所涉及各项技术支持、专业人员培训、患者收治、医保费用政策等方面还需继续探索,不断完善。
通过本次重离子医院的参观、调研及深入学习交流,使我们研究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了解了重离子放疗技术,熟悉了其建设的现状和发展的前景,提高了专业素养,拓展了视野,相信在国家政策引领下,我国的重离子治疗的研究会越来越好,对肿瘤治疗带来更多方法,未来可以帮助解决更多肿瘤患者的问题。
翌日,我们来到了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该科室创建于1961年,是甘肃放疗的奠基者,为甘肃肿瘤治疗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天医务处处长、肿瘤内科放疗科主任侯小明教授、放疗科冉俊涛副主任、规培科李立科长及相关负责人、放疗科规培教秘马老师以及放疗科规培研究生参加活动。
首先由医科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张江鹄老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北京市放射治疗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招生、培训过程、考核细则,带教老师的培训目标,结业考核流程等等,充分展示了本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高要求、严标准、优产出,为肿瘤放疗专业培训出专业性强,综合能力全面的优秀住院医师。兰州大学附属第一院放疗科于2015年申请成为肿瘤学规培基地,科室规培教秘也向大家展示了其规培具体情况。
随后,规培办老师及规培研究生与我科规培研究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针对规培过程中的疑问充分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双方老师及学生都有所收获,并形成了学习小组,以期私底下继续互相探讨学习。
在兰大一附院放疗科马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放疗科病房及治疗机房,目前该院直线加速器2台,主要开展三维适形、IMRT和近距离后装治疗,该地区高发肿瘤主要为肺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床位47张。冉俊涛教授是我院放射治疗科毕业的优秀博士生,他谈到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人员缺乏,地区综合医院对放疗专业尚未着重发展,临床研究开展困难。目前该院正在扩建新的住院病房,计划放疗科引进新的加速器预期达到4-6台,并增加床位数,期望在常见病种宫颈癌、乳腺癌和消化道肿瘤方面开展先进的综合治疗,逐步提高综合治疗水平。张江鹄老师建议可以加强双方合作与交流,有机会可以参与我院开展的各项多中心研究,取长补短,加入到肿瘤治疗最先进的国家队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癌症防控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健康甘肃2030”规划、甘肃省卫生与健康战略和健康扶贫工作的逐步落实,甘肃省肿瘤防治事业渐渐得到重视。甘肃省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是危害全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因素,更是影响全省健康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拦路虎”。面对如此严峻的肿瘤防治形势,面对治疗花费高、难度大,存活时间短,探索具有甘肃特色的肿瘤防治模式,是推动健康扶贫的重要举措和迫切需要。更加健康的群体,可以为建设“一带一路”的美好目标贡献更大的力量。
甘肃省肿瘤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于2004年5月成立,科室在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甘肃省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的领导下承担具体工作,积极促进与国内外肿瘤流行病学科的交流合作,使肿瘤流行病学科与科研临床紧密协作。
8月14日社会实践小组成员与甘肃省肿瘤流行病研究中心的丁老师进行了深刻交流,丁老师对甘肃省的肿瘤流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肿瘤登记的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讲解我们了解到,该地区高发肿瘤除了肺癌外,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胃癌为其特色癌肿,对于其病因尚不明确。针对这一现状在甘肃各地区进行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研究技术平台建设。为提高城市癌症早期诊断率、早期治疗率及生存率,降低死亡率,降低城市居民肿瘤负担做出来重要贡献,并取得丰富的成果。“
甘肃省2004年成立肿瘤登记处,目前采用逐级上报策略以及奖励措施,但肿瘤登记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偏远地区上报困难、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肿瘤要求隐瞒、贫困地区对肿瘤病理诊断精确性低等造成漏报、谎报、误报等偏差。另外癌症防治人才梯队建设及肿瘤防治体系建设仍旧道阻且长。
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72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肿瘤防治、康复、卫生信息化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医学科研及肿瘤专业防治机构。放射治疗研究中心是甘肃省卫生厅重点学科、重离子治癌临床研究基地、甘肃省科技创新团队。
8月15日,我们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甘肃省肿瘤医院放疗科进行交流学习,首先张江鹄老师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了详细讲解,并与在场各位同道深入交流,分享经验,并向甘肃省肿瘤医院放疗科赠送了专业书籍。
随后各位研究生自主选择分别进入三个病区参与查房及病例讨论。在沟通交流中,我们对甘肃省肿瘤医院直肠癌和胃癌临床治疗现状有了充分了解,建议其利用当地特色、高发癌种的优势,不断发展和完善消化道癌症的综合治疗;妇科肿瘤也是甘肃地区高发癌种,该科在妇科肿瘤放疗方面开展了3D打印技术,在肿瘤的精准治疗及正常器官的保护上有其相应的优势,为部分患者带来了获益,但是介于期繁忙的日常工作该部分项目未能及时的总结并向外交流推广,建议将初步结果尽快成文,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后,我们参观了放射治疗物理室、加速器室和放疗计划系统等。
虽然,甘肃省肿瘤医院已开展多种先进放疗技术:旋转调强、立体定向放疗、图像引导的近距离治疗均已开展。但在调研交流中我们发现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专业人员梯队建设困难,目前西部地区医生科研文章机会不多,大部分医生均长期在一线工作,科研经费不足,难以晋升。
2、与全国同行交流活动较少,和交通不便,诊疗水平相对落后均有关系,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希望今后能不断壮大放疗队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西部地区医疗事业中。
2017年川甘青3省17个县(市)签订区域联动协议,旨在进一步推动实现区域协同共治、协同发展、互利共赢。医疗行业更是如此,需要地区间相互沟通、协作、才能共同发展。
8月16日我们一路向西,有幸来到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青海省肿瘤医院)参观、学习、交流。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青海省肿瘤医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西宁铁路医院,2018年12月12日由省编办批复的青海省肿瘤医院正式挂牌,承担了卫生部乳腺癌、宫颈癌两癌筛查以及国家、省级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该院放疗科成立于1994年,是西北五省首家放射治疗中心。该院于2018年12月进驻新院区。
当天我们在科室李主任、樊主任等领导的带领下参观了新院区的放疗病房,宽敞、明亮的建筑,高端先进的硬件设施,温暖的人文气息,集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的设计,给患者带来舒适、便捷的就医环境,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了高效率工作条件。但目前放疗科的发展仍相对较慢,由于交通及医疗水平的原因,部分病患向邻近省市大型医院分散,限制了本院的发展,期望今后以先进医疗设备以及便利交通的为基础,引进大量先进人才与放疗设备,能带动放疗专业的不断进步,也期望西北地区相互联合、交流、合作,促进共同进步,为肿瘤患者带来健康。
经过几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对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对其整体医疗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对西北地区恶性肿瘤的流行情况以及放射治疗的发展现状做了详细调研,看到了其发展中的困难及不足,也提出了新的意见及建议,返京后社会实践小组与本科室其他老师同学积极交流,使大家更加了解西北地区肿瘤现状,期望在今后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西北地区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也期望先进医疗单位能加深与西北地区的合作,促进其发展,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到西北地区的医疗事业中,为肿瘤防治献计献策,促进全民健康。